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教育教学 >>师承教育

教育教学

薪火传承

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践行者——郭维琴

字号: + - 14

图片6.jpg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首席专家、主任医师、原东直门医院院长。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指导导师,首都国医名师,著名心血管病专家郭士魁名家研究室负责人。擅长中医药治疗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心肌病等。

【赤忱初心铸医魂】

大概是在郭维琴八九岁的时候,有一个患者捂着腮帮子来找她的父亲,一脸痛苦的面容。

号脉、查看口腔情况,父亲在患者的口中塞了药,又为他开了一剂药方。等到下次复诊再见面时他便是笑着前来。后来郭维琴打听到父亲用的药叫做“哭来笑去散”,她下决心将来学医之后一定要把这一本事学到手。从那以后,郭维琴每天就特别注意观察来就诊的患者。等到了15岁,她不仅跟着父亲学习,有时还可以帮些小忙。有一次恰逢周末休息日,来了一个腰痛的病人,父亲在一旁为他开药,郭维琴则会帮着进行针灸。

医学在郭维琴眼中是神奇的。“一个玩具玩坏了,不能动了,就再也修不好了。可是人居然能够通过吃药或者针灸就恢复健康,我觉得很神奇,就算不是转危为安,也是能够恢复身体的机能,而且能够增强体质。我就想,如果我也是一名这样的医生,穿着白大褂,把病人救活,那不是很好的事情吗?”

从医的想法从萌生之后就没有动摇过。

“我一定要当医生。”

【笃学精业从医路】

上大学之后学习针灸,班上的很多同学都不敢下手去扎病人,但郭维琴从一开始就十分勇敢,当然,这也离不开她自小的耳濡目染。她同时也感慨,医学生的练习需要病人的支持。“病人跟医生之间不是矛盾的关系,正是有了病人的牺牲,医生才有了学习和总结经验的机会。”

1965年毕业以后,郭维琴留在了东直门医院工作。她回忆道,“我住在5楼的宿舍,我管的病房是4楼,就等于一天24小时基本上都在病房里头。病房没有电梯,我们刚毕业的这些人,如果有抢救病人,马上一叫,我们就下来参加抢救;如果有过世的病人,我们也会帮着抬担架送进太平间,那个时候条件还是比较艰苦的。”

1979年,郭维琴到阜外医院去进修。最初对于郭维琴这个中医院校毕业的医生,很多人都抱着怀疑的态度。但等到一年后,进修快要结束时,阜外医院竟然跟我院负责教学的杨老师联系,表示想要把郭维琴调到阜外医院工作。

“当时我是完全不知道这件事的。一个西医院想把我一个中医学院毕业的医生调过去,我觉得这是一种信任和肯定。但中医药大学培养了我6年,毕业后我又在这工作,还给我进修的机会,就是希望我能提高专业水平,回来后继续为东直门医院服务。所以后来我就说,我不走,我就待在这。”

【甘为人梯谱春秋】

1980年从日本研究修回到东直门医院后,郭维琴开始招研究生、博士生,加上师带徒,前前后后加起来大概有100人。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郭维琴表示,老一代人的知识是有限的,等老了以后再充实自己比较困难,但老一辈可以把经验传授给年轻人,让他们继承以后再进一步学习和发扬。郭维琴从不嫉妒年轻人比她更出色。有的年轻大夫在写科研标书上遇到困难时,她还会点拨一下他们。郭维琴一直希望看到学生比自己更强。

【战“疫”担当赴使命】

郭维琴在1981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当时不是说因为觉得入党有多光荣,也不只是因为我看到党员对什么事都理解的快,理解的好,而是更多的鉴于行动,面对一些艰苦的事情,党员们就会冲锋在前,树立起一个榜样。尤其是武汉这次的疫情,情况那么严重、条件那么艰苦,但是没有人说二话,都是打起背包就走。”郭维琴认为,对于医生而言,职业就是责任,穿上这身白大褂就应该为大家的健康做出贡献,“自己既然有这份能力,那我就要持续发这份光。”


下一篇: 罗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