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党建工作 >>党史学习教育 >>理论学习 > 正文
返回东直门医院首页

党史学习教育

理论学习

【学党史 悟思想】在“学史力行”中践行初心使命

发布时间:2021-06-07 14:56:34
浏览次数:

“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和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学以致用方为学,理论学习是基础,知行合一是关键,因而“学史力行”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就强调了这一点,要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和成效。因此党史学习贵在“力行”,以更好地在实际工作中牢记并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

学史力行,要做到心中有党。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做到对党忠诚,通过学习党史深刻领悟我们党依靠忠诚经受考验、战胜困难和发展壮大的道理,进一步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回眸党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出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和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学习党史,忠诚为先。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我们党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艰险和磨难,但任何困难都没有压垮我们,任何敌人都没能打倒我们,靠的就是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学史力行,就是要学习他们始终不忘初心和使命,以党之方向为方向,以党之要求为要求,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信念如磐敢斗争、矢志奋斗讲忠诚,以对党忠诚之心干好为党尽忠之事,这是中国共产党人融进血液的红色基因。

学史力行,要做到心中有民。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其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毛泽东也早就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并嘹亮地发出了“人民万岁”的时代最强音。历史雄辩地证明,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智慧是无穷的、创造是无穷的。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中国共产党在其百年历程中正是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才从一个胜利走向又一个新的胜利。“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这首民谣正是党和人民鱼水情深的真实写照。新中国成立以来,从解决温饱问题到实现总体小康、全面小康,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我们所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都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用勤劳、智慧和勇气干出来的。重温党的历史,我们依然能够从中感悟到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更好地为人民办实事、谋福祉、解难题。

学史力行,要做到心中有责。担当作为,履职尽责,是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品格。我们党一步步走来取得的发展成就,正是依靠无数共产党员脚踏实地、兢兢业业的奋斗。敢于担当可谓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担当起打破旧社会、建立新社会的神圣使命。像邱少云、黄继光、董存瑞、杨根思等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的英雄壮举,像钱学森、邓稼先、李四光、华罗庚等老一辈科学家冲破阻力报效祖国的赤子情怀,像雷锋、王进喜、焦裕禄、时传祥等模范人物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无不鲜明地体现了共产党人的担当精神。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新时代反贫战疫的伟大实践,更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攻坚克难开拓前进的责任担当。因而,我们学习党史就是要从中自觉涵养担当意识,并在工作中强化责任担当。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学史力行关键是要在“力行”上下功夫,做到知行合一。我们党的历史就是共产党人顽强拼搏、勇于担当的奋斗史和实干史,广大党员干部要通过学习党史真正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攻坚克难的勇气和真抓实干的行动,真正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推进各项工作的强大动力。学习党史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通过学史力行,更好地总结历史经验,认识历史规律,掌握历史主动,从而不断提高把握大局大势、应对风险挑战、推进实际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在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中增长才干,更好地践行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来源:新华日报)

Copyright 2007-2022 www.dzmhospita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链接:https://beian.miit.gov.cn

文保网安备案号:1101010021 京ICP备0508448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967号 技术支持: 54doctor

微信订阅号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