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媒体聚焦】实践淬仁心 医术护民生——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医博士基层实践项目助力乡村振兴
为深入贯彻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落实《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精神,北京中医药大学携手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以“提升中医专博临床能力、服务基层医疗需求”为核心目标,持续深化“中医博士基层实践项目”。东直门医院自2024年首批博士生奔赴基层一线至今,该项目已成为中医药高层次人才扎根大地、服务民生的生动实践,为首都乡村振兴注入中医智慧与健康保障。
全北京市组织近200名中医博士生到乡镇卫生院提供中医药诊疗等服务,其中160名中医博士生来自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官方微信转载《人民日报》相关报道
一、初心如磐,使命在肩:搭建中医药服务基层的桥梁
该项目以培养“临床能力强、岗位胜任力优、创新思维活”的中医药领军人才为导向,选派优秀博士研究生深入北京市门头沟区、密云区、平谷区、延庆区等生态涵养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博士生们以针灸、推拿、中药等传统疗法为“利器”,以慢性病管理、健康宣教、疑难病例研讨为“抓手”,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诊疗服务、学术交流、科普教育等工作,填补基层中医药人才缺口,提升基层医疗服务的“中医含量”。
二、多方协同,精准保障: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
项目启动以来,东直门医院与各区卫健委、基层医疗机构紧密联动,形成协同保障体系。学院领导多次带队调研实践基地,协调解决住宿、交通、执业注册等实际问题;基层单位量身定制实践方案,配备资深医师指导,提供独立诊室与操作空间;北京市社区卫生协会等机构全力支持,确保博士生在基层“安心实践、放手施治”。
三、扎根基层,躬身实践:书写医者仁心的青春答卷
两年来,累计160名中医博士生深入17家基层实践基地,完成门诊量超1.8万人次,应用中医适宜技术治疗患者9000余人次。博士生们以“零距离服务”赢得群众口碑:杜朔同学在溪翁庄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运用中医特色疗法缓解患者病痛,收获基层群众赠送的感谢锦旗;博士生团队走进偏远村落,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体检与中医药调理;在平谷区,博士生结合当地中医底蕴,协助社区制定睡眠门诊方案,推动特色专科建设。此外,团队举办中医养生讲座200余场、义诊250余次,覆盖群众超万人,将中医药文化播撒至基层每个角落。
四、淬炼本领,厚植情怀:培育中医药传承创新的“火种”
基层实践不仅提升博士生的临床技能,更锤炼其“扎根大地”的医者情怀。博士生们通过“门诊服务-病例研讨-导师指导”闭环模式,实现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在资源有限的基层环境中,学会灵活应用中医适宜技术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与基层医师的“师徒结对”,传承临床经验与诊疗思维。一位参与实践的博士生坦言:“在基层,我真正理解了‘大医精诚’的含义——医术的精进在于实践,仁心的养成在于为民。”
五、辐射带动,长效赋能:推动基层中医药服务高质量发展
中医诊疗量翻倍增长,其中博士门诊量占比达27.3%,中药处方量占比40.2%。中医博士在基层实践中深化临床能力,基层机构获得技术反哺与品牌增值,居民享受到优质中医药服务,构建了“院校-基层-患者”三方共赢的长效赋能体系。平谷区正以此为契机,探索建立中医药人才梯次培养机制与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为全国基层中医药服务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本。中医博士生的基层实践有效缓解了远郊区中医人才断档问题,助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特色专科建设,为基层医疗能力提升注入持久动力。
dongzhimenhospital
“中医博士基层实践项目”是中医药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是新时代医教协同改革的创新典范。东直门医院将持续深化该项目,推动更多中医药高层次人才扎根基层、服务民生。未来,东直门医院将以仁心仁术为笔,以基层大地为卷,在助力健康中国、乡村振兴的征程中书写更辉煌的篇章!
编辑 | 高丹丹
审核 | 刘伟敬 李文杰
审阅 | 闫占峰 刘子旺